
张小华,现任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,教授,甘肃省领军人才。全国社科规划项目负责人,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重点课题负责人,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,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,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,甘肃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专业认证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,甘肃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主要负责人,甘肃省民政专家库特约专家,甘肃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,甘肃省轩辕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,甘肃省哲学学会理事。先后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,甘肃省“如何上好思政课‘N+1’”优秀教师一等奖,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,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“教学能手”,省级学生竞赛“优秀指导教师”等。
潜心钻研 开拓创新

1988年张小华从兰州大学毕业,怀揣梦想,献身教育事业。从教34年来,她用坚定的信念筑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,用默默的坚守诠释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,用艰辛的耕耘从事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。张小华主持完成了全国社科规划基金项目、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重点课题各1项,主持、参与完成省部级、市厅级项目30余项。在《兰州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《人大复印资料(思想政治教育)》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,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,编写教材专著12部。
张小华坚持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,以科研推动教学改革。主持完成的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媒体教学设计》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设计》等项目获教育部多媒体课件大赛奖;主持完成的《试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实现途径》《甘肃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》等分别获甘肃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、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、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等。
作为全省理论宣讲团成员,她录制的《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》,在学习强国甘肃学习平台展播,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》宣讲慕课获省级二等奖。作为高校新型智库主要负责人,她带领科研团队经常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,完成的10多项研究咨询报告,被甘肃省民政厅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纳。
点亮信仰之光 培养时代新人

“用思政课点亮学生的信仰之光”是张小华教书育人坚持不懈的追求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,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,因材施教,教学相长,不断凝练自己的教学特色,创新“问题切入+课题深入+专题进入”的教学模式,采用专题讨论、混合参与、实践体验等教学方法,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力求使思政课有滋有味、有情有义。张小华努力将“思政小课堂”与“社会大课堂”联系起来,引导学生走出校门、走进社会、深入生活,在日常文明实践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张小华注重“三进”研究,教学中坚持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及时将党的重要理论、重要精神、中国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,通过讲好“信念”的故事、“抗疫”的故事、“英雄”的故事、“复兴”的故事,不断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影响力。“榜样就是力量,老师就是桥梁。”张小华以渊博的知识、严谨的治学以及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一批批学生,用自己崇高理想信念,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的形成。
注重团队建设 组建人才梯队

“一花独秀不是春,万紫千红春满园。”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,学术学科带头人,张小华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,为青年教师多次做科研成果申报辅导讲座,分享科研项目申报技巧。她带领教学团队探索思政课“五统一”“五检查”“三评估”教学管理方式,率先制定了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”必修课程开课方案,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,全面构建学校思政工作体系。她积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,坚持实施“以老带新”的导师制,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“六要”要求,培养青年教师和教学团队,努力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、师德高尚、理论功底扎实、结构合理,能引导学生“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”的思政课教师队伍。张小华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思政课青年教师,团队中多人主持教育部、省厅级科研项目,多人获科技工作先进个人、省级师德标兵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、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指导教师等。
“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,守好自己的三尺讲台,勤勤恳恳传道授业,讲好党史,讲好中国故事,坚定四个自信,真真切切的将初心化为本职岗位的热情,铸魂育人,立德树人。”张小华说,在信仰的道路上前行,是幸福的。